茯苓栽培技术

一、栽培时间安排:
1、 十一月至元月间砍树备料。
2、 一至二月翻挖场地。
3、 四月中、下旬断筒架晒。
4、 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下窖接种。
5、 十一月中旬后部分收获,下一年五月中旬后全部起窖收获。
二、 操作技术及要求:
1、砍树备料:砍树应尽早进行,砍树后即剃枝留梢,待半月后应抓紧进行削皮留筋,方法是用斧头从树蔸至树梢纵向削去3厘米宽的树皮,并稍带木质部,然后留下一道3厘米宽的树皮,再纵向削去一道树皮,这样沿树干一周削完为止,一般3-8道不等。削皮是使树料充分干燥,留筋是为了茯苓菌丝顺树皮蔓延生长,具体要求按俗话说:削皮要带肉,不砍鱼腮口,留筋不断筋,树皮一寸宽。
削皮后的树整根架在通风向阳处凉晒,使其干燥,凉晒时要用枕木或石块架起不使接触地面,以防留筋部分腐烂脱皮;另外树蔸(原砍伐的只要未腐烂也可)也要挖出后削皮利用,不能浪费。
2、选场挖场:种茯苓无巧,一干三好。“一干”是料筒要干透;“三好”是选场好、种子好、管理好,故选场很重要。在海拔300~900米较适宜,场地应选背北向南,阳光充足,有10~25度的坡地为好,土壤以PH4~6的偏酸性麻骨砂、油砂土、黄砂土或白砂土为佳。含砂量约70%,砂粒要细。粗砂砾土及含砂量少、粘性大、透气性差的土壤不能种茯苓。
场地选好后,先将场地上的枯枝落叶除尽,并集中烧掉,再将整个场地翻挖,深度应不少于50厘米,翻挖时要拣出树根杂草及石块等物,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小松根可留下。场地翻挖要在冬季进行,一般在树料备好后即开始,可根据料筒的多少,按每亩地300窖左右来决定所需场地的大小。
3、断筒架晒:削皮后的松树经3~4个月凉晒,流出的油脂用手指按压时呈干松不沾手状,即可锯成40~50厘米长的料筒,断筒完成后呈井字形或三角形架在翻挖后的场地周围,地面用石块等作枕木,顶上用油毡或薄膜等物遮雨,这样继续架晒一月以后才能下窖。
4、下窖接种:下窖前半月左右要将场地再翻挖一遍,并开沟作厢,若是坡地,厢面与坡面有一定斜度,不能顺着坡面上下开沟作厢,以减少雨水对复土的冲刷。厢宽1米左右,长不限。
下窖应选择晴天和土壤干爽时进行,每窖用料筒15公斤左右,挖窖的深度要根据料筒的粗细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窖底与厢面坡度一致。窖间距离在窖两侧留15厘米左右,两端(即料筒两端)不能少于30厘米(即厢宽1米),一般料筒与厢面垂直。下窖时要将料筒弯、直分开,粗细和松泡程度不同的相互搭配,每窖3~5筒呈品字形排放,料筒间要尽量靠拢贴紧不翘动。下面的一层放粗的或较实的料筒,上层放较细的或松泡的料筒。将菌种(600克∕袋)沿袋中部环割一周后掰成两段,将断面对接在上层较松泡的料筒端头或侧面上,每袋菌种接种两窖,并要求和菌种对接的料筒面干净无泥沙或油脂,接种的料筒尽量选松泡无节钉的为好。菌种与料筒对接后将菌种周围用土填实培紧,以防雨水、泥沙渗入影响上引成活。菌种接好后随即用土将料筒间空隙填满,再用挖下一窖的土将窖内料筒全部复土,复土不能过厚,一般在上层料筒上复土2~3厘米即可,总之以不见料筒为准,并要注意厢面平整,稍呈瓦背形为宜。下窖接种结束后即开好厢沟和围沟,以利排水。
5、检查管理:接种后要经常检查、认真管理。接种一周后,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查看苓场,若窖面表土较干,表示接种成活,或轻轻扒开接种处的复土,检查菌种成活情况,未活的要查明原因后及时补种,污染杂菌的要翻晒后补种。接种后20~30天茯苓菌丝可沿料筒生长30厘米左右;40~50天扒开窖下部检查可见茯苓菌丝已长到料筒下端,并返回向上端生长,料筒间也出现菌丝的网状联接;70天后在厢面上开始出现细裂纹,表示窖内已有茯苓菌核形成。随着菌核的不断增大,裂纹会不断增多加宽,特别是在4~10月间是茯苓生长旺季,更应注意经常检查,及时复土掩盖裂缝,防止菌核“冒风”被日晒炸裂或雨淋腐烂。每逢大雨后也要及时检查,清沟排渍,防止窖内积水。雨水冲刷后料筒露出的也要及时再复土掩盖。复土厚度应根据不同季节灵活增减,春秋复土宜薄(一巴掌厚),以利日晒后提高窖内温度;夏季应适当增厚,以防日晒窖内温度过高;冬季宜增厚以保温防冻。同时栽培场周围要打桩绑栏杆,禁止人畜进入场内践踏使料筒翘动,菌丝断开而影响菌核的生长。
6、病虫防治:茯苓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为木霉等杂菌的感染而发生“瘟窖”现象。主要原因有下种时场地不干、土壤湿度大;接种后遇大雨使窖内积水;下种时料筒不干,或料筒在架晒中已被杂菌侵染;以及料筒间的空隙未填满土而滋生霉菌。防治办法为下种前注意做到料筒干、场地干,注意清沟排渍,厢沟围沟要低于窖底,特别是接种初期遇大雨暴雨时可用薄膜盖在厢面上以防窖内积水。随时检查,发现杂菌侵染料筒时,轻微的可用75%酒精涂擦,污染严重的要拿出淘汰。
茯苓的虫害主要是白蚁,防治措施从选场即要开始,白蚁喜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场地要选通风向阳,土壤较干燥且避北风的地方,挖场时除烧尽枯枝落叶及腐木外,若发现零星白蚁也要找到蚁路及主干道,用药物毒杀,或沿着蚁路找到蚁巢挖出烧掉。茯苓下窖接种后,要及时在栽培场一周开沟用氯丹粉或呋喃丹等药物拌细土撒于沟内后再稍复土,也可用新鲜臭椿树枝埋入沟内。这些方法均可防治白蚁进窖内危害。
三、采收加工:
茯苓接种后,经过四、五个月或一年的生长,菌核便可成熟,可分期陆续采收。茯苓菌核成熟的标志是:①料筒营养耗尽,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深褐色,呈腐朽状;②菌核外皮颜色变深,裂纹渐趋弥合长平;③厢面已不再出现新裂缝。一般较小的料筒栽培茯苓后成熟较早,应提前采收,较大的料筒及树蔸,成熟较迟,适当推迟采收。大树蔸可连续采收2-3年,可将已成熟的菌核慢慢取出,小菌核留下继续生长。
茯苓采收应选晴天或阴天进行,将窖面扒开,慢慢掀起料筒,完整取下菌核。部分菌核与料筒生长部位较大较紧的,可将料筒放在厢边,用锄头敲打料筒使菌核完整脱落。茯苓一般生长在料筒两端及周围,有时茯苓菌丝也可顺着土壤缝隙或细树根延伸到窖外几十厘米处结苓,故采收时要仔细翻挖。
茯苓采收后要立即进行加工,加工步骤分发汗、切制和干燥三步:
1、发汗:新鲜茯苓须先将水分逐渐去掉,才能加工切制。茯苓菌核去掉水份,干燥缩身的过程称作“发汗”,是使菌核水分慢慢溢出,而不能用曝晒和加温干燥。其方法是在地面潮湿、不通风的房间内,用树筒垫底,上铺树枝或细竹搭成15cm高的台,将茯苓按大小分开堆放在台上,2-3层为宜,不能过厚,再用稻草或草帘复盖,开始每天要翻动一次,一周后2-3天翻动一次,半月后3-4天翻动一次,使菌核内水分均匀逸出。翻动时要均匀、适度,否则会造成菌核内半干半湿,半白半黄,甚至炸裂或霉烂变质。若菌核表皮变干、变松软,并出现鸡皮状皱纹时,表示“发汗”已完成,可陆续挑出进行切制。
2、切制:按“先破后整、先小后大”的顺序切制,切制前要先剥去茯苓皮,剥皮要求尽量大、薄、匀、不带苓肉。剥皮后的外部呈黄色或淡棕色的部分称为“赤苓”,先用刀切下“赤苓”并切成块;内部白色部分称“白苓”,切制成白苓片、白苓块均可,切制时要用力均匀,使切面平整光滑,苓块大小及厚薄均匀一致。切制时若苓肉内包有小松根,应将其留在苓块内,并注意尽量使其在苓块的中心部位,此种称为“茯神”,入药为上品。
3、干燥:切制后,按其不同规格分开,平摊在簸箕上置阳光下晒干,晚上将簸箕收回房内,使其回潮,第二天翻面再晒。连续数天,当表面出现微细裂纹时,将簸箕收回屋内垒叠放置使其回润,等裂纹合拢后稍压平整,复晒至干即为成品,茯苓菌核加工为商品的折干率一般在50%左右。
加工好的成品按苓皮、碎块、赤苓块、白苓片、白苓块等分级包装。如果不是立即出售,须于阴凉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