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年声的香菇人生
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远安,孕育出了许多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农产品,其中尤为突出的要数香菇,故而远安又被誉为 “中国香菇之乡”。为了香菇这一兴县富民的大产业,有一个人投入了满腔热情,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就是宜昌市科力生实业有限公司的首席专家徐年声。
结缘香菇,四十余年磨一剑
与共和国同岁的徐年声,1969年便投身于食用菌事业,一干就是41年。从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的矍铄长者,从一般生产技术员,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首席专家,他始终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在科研最前沿。他带领一班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香菇生产的技术难题,选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良的香菇新品种,为宜昌的香菇产业发展,为广大菇农的增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他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代料香菇栽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品种较少,能在国内大面积栽培的品种更少。
目前国内香菇代料栽培的品种以“135”和“939”菌株为主,这两个菌株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从国外引进的。“135”菌株属低温迟熟型品种,菇形、品质较好,但使用年代过久,在代料栽培中表现为产量较低,抗逆性差,夏季遇高温易烂筒,单产降低。“939”菌株产量较高,易管理,但出菇过多、过密,丛生菇多,严重影响到香菇品质。因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香菇新菌株,促进我国香菇代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徐年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漫长的香菇新菌株探寻之路。1984年至1990年,徐年声主持完成了“香菇8404菌株的选育及推广栽培”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1年至1994年,他又主持完成了原国家商业部立项的“香菇种内单孢杂交方法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8年,他主持完成的“香菇单孢杂交菌株的选育及推广应用”项目,培育出的“森源一号”、“森源二号”杂交优良菌株,很快成为鄂西山区10多个县市的香菇主栽品种。
天道酬勤,重大成果惠菇农
2012年5月18日,市科技局在宜昌国宾花园酒店主持召开鉴定会,邀请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国内着名专家组成的项目鉴定小组,对科力生实业有限公司的“香菇新菌株选育”项目进行鉴定。鉴定小组一致认为,由该公司首席专家徐年声主持的K05、K48两个香菇新菌株选育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将“植物倍性育种”方法应用于菇类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新菌株K05、K48,徐年声是国内外第一人。这一重大成果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内引起极大轰动。
从国外引进的传统菌株在我国已推广应用几十年,适应性大大降低,已不能满足香菇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底,在徐年声的积极努力下,宜昌市科力生实业有限公司筹备成立了“香菇新菌株选育”项目课题研究组,徐年声担任项目组主持人,他带领一班人开始了里程碑式的科研实践。
香菇菌株的研究选育,长期以来是日本人一统天下,我国虽是香菇栽培大国,但在这一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发言权。对于像徐年声这样没有出过国门学习的土专家来说,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创造奇迹,可谓登天。最初,课题组尝试用传统的育种方法进行自然选育,经过试验,自然选育出的菌株增产机率很小。接着,课题组采用杂交的方式选育,虽然选育出的新菌株变异机率大,但方向性不准确,不一定符合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要求。这两种方法,耗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没有选育出理想的新菌株。
2006年,徐年声剑走偏锋,大胆采用“植物倍性育种”方法选育香菇新菌株,这种方法在植物育种中比较普遍,但在真菌的菇类中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例子。日本专家曾进行过多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由此他们断言:采用倍性育种,人工是无法选育出菇类新品种的。可徐年声偏偏不信邪,竟然撞破了“南墙”。他参照植物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采取实验室诱变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和筛选,终于选育出了符合项目初定目标的香菇K05和K48两个新菌株。
得到新菌株后,连续实验栽培了3年,经专家认定,这一科研成果是成功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菇类新品种选育空白。K05比传统菌株“135”3年平均增产27.4%,K48比传统菌株“939”平均增产11%。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罗信昌称,新菌株具有产量高、性状好、适应性强的优点,如果在全省推广种植,可使全省菇农年增收2亿元。
徐年声多次获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评为“杰出远安人”、湖北省劳动模范、市管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食用菌协会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功成名就的徐年声却甘于清贫,隐居陋室,安心钻研,誓言将他的香菇事业进行到底。